三峽上海院深耕生態環保領域多年,提出并推動實施“廠網河湖岸一體”治水模式,承擔的環境綜合規劃流域面積范圍超五十萬平方公里,設計整治河湖面積超一萬平方公里。業務涵蓋流域及河湖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生態修復、海綿城市、水土保持等諸多領域,已形成從科研、規劃、咨詢、設計、工程總承包和運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服務產業鏈。自2018年以來,三峽上海院積極響應“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國家戰略,推進以市政管網為重點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在沿江十一省市積極拓展、全面鋪開長江大保護業務。
位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綠心區域的元蕩生態岸線貫通工程,以 “生態新典范,智慧新湖灣”為設計目標,構建 “一環四灣多景點”的景觀總體布局。其中彩帶橋整個橋體造型與周邊岸線生態植被交相呼應,充分體現了示范區“生態一體化,文化一體化”的概念。
2020年11月7日,一座斜屋面設計,漢唐徽式仿古建筑的污水處理廠在九江市白水湖畔拔地而起,該工程采用“土地集約型、資源利用型、環境友好型”半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等先進技術,為守護綠色生態環境,保衛一江碧水藍天默默奉獻。未來,這里必將成為長江最美岸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八賽樞紐工程作為江西省最大的泵站樞紐工程、九江市最大的強排出口和率先落地的共抓長江大保護項目之一,并非致力于常見的城鎮污水處理,而是以防洪排澇為目標。其首次投用,即有效避免了九江城區大面積內澇,為九江城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國內首個大規模原水生態凈化及調蓄工程,榮獲全國優秀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設計金獎、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江蘇省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
上海市區唯一一座以森林景觀為特色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該工程采用水污染治理與控制措施、水系溝通循環措施、生態動植物配置、修復措施等多技術綜合整治技術,以期達到治理水質惡臭,維持水體水質、綜合提升水景觀的效果。
以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產物,即多源污泥為研究對象,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為基本要求,以“肥料化、材料化、燃料化”為發展方向,秉持“協同、集成、低碳”的治理理念,遵循“因地制宜、減量減害、綠色低碳、資源利用、產業協同、智慧管控”原則,制定規劃目標和技術路線,構建多對象、跨領域的協同治理規劃,提出相對應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目前已規劃形成鎮江和六安多源污泥協同治理解決方案,相關規劃經驗可復制到其它中小城市。
針對城市多源污泥在源頭減量、安全收運、集中處理處置等過程中存在的數據碎片化、運維主體多元、業務流轉不協同、管控手段欠缺等問題。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集源頭分類收運、處理處置業務流轉、預警預報、多部門協同決策一體的城市多源污泥全過程智慧管控平臺,形成多源污泥全過程智慧管控集成技術,可為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多源污泥規范處理、合法處置提供監管應用場景。
以污泥消化產物為研究對象,采用“太陽能干化+好氧發酵+產品加工”工藝制備營養土,污泥消化產物得到充分地穩定化、無害化,定向研制了草坪用基質和花卉用基質,在園林綠化上發揮積極作用,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還具有保水增肥的效果。已在淠河右岸生態農業示范區(一期)工程進行了應用示范,正在打造“污泥變花海”樣板工程。
針對長江經濟帶市政污泥脫水難、能耗高、藥耗高、二次污染風險大等痛點問題,開發了基于水熱預處理的污泥減量、減害與資源化集成技術,實現了污泥脫水后泥餅含水率低于30%,濾液COD降解性能得到改善,新型微污染物、病蟲卵等無害化指標得到顯著降低,脫水后的污泥適用于土地利用、焚燒等多種處置途徑。
陳家沖-西園雨污生態環保示范項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峽樞紐區。項目聚焦長江大保護核心主題,算清工程區域雨污水量、水質兩筆水帳,開展“三水共治”系統方案設計,充分展示雨污分流、污水處理、海綿城市、生態修復等先進生態環保技術理念和成效。項目實現了區域內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及全利用,是集團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集中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