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峽集團“兩翼融合”戰略方針指引下,三峽上海院充分發揮投資人設計院和智庫的作用,堅持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在水電抽蓄、新能源和生態環保等領域,將數字化技術與工程投建運各類場景深度融合,探索和總結工程數字化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標準。成立智慧工程研究院,孵化和培育數字化技術咨詢、平臺建設、數據服務等新業務,培養造就同時一支具備業務經驗和數字化技術能力的數智化專業團隊,人員規模超過200人。
三峽上海院積極打造“一個中心、兩種能力、三大核心平臺、四類技術、N項解決方案的”的i-SIDRI的數智化新格局。
深度參與三峽集團“十四五數字化轉型規劃”的編制,承擔數字孿生三峽工程建設方案、智慧水務實施方案、BIM技術應用專項規劃等編制,主編了水利水電工程信息模型存儲標準、水電工程信息模型(BIM)交付標準、智慧水務監測數據采集標準等行業和集團層級的數字化標準,承接了三峽集團工程數字資產關建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BIM+GIS咨詢、珠三角水資源配置BIM+GIS平臺等集團重大科研課題和行業示范項目,斬獲集團及以上級別榮譽30余項,其中“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示范應用”“BIM+GIS技術在珠三角工程建設管理中的應用”等10項技術成果榮獲國家級榮譽,數智化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數智化能力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三峽上海院將遙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邊緣計算、虛擬現實、5G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水務業務深度融合,以護航長江大保護、賦能城市治理為宗旨,以數字化和智慧化為核心,以系統性、全周期、高質量、可持續的三峽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為指引,通過實現城市水系統從源頭到末端的一體化監測監管、一體化溯源診斷、一體化運營維護、一體化調度決策,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水環境長治久清,促進水管理降本增效,進一步推進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雙碳目標。
以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覆蓋的八大業務領域為中心,打造了基于業務中臺、技術中臺、數據中臺的智慧水務統一平臺;銜接工程規劃與建設和業務運營的基礎數據支撐管理平臺管線寶;整合城市排水多元要素,具備廠站網河一體化城市級水務運營管理和智能調度能力的水務通平臺;實現城市多源污泥處理處置全過程智慧管控的污泥管控協同平臺;精細化的全過程、全系統的廠網河湖岸一體化調度平臺;少人或無人值守的智慧廠站等特色服務產品。
九江智慧水務工程總體建設范圍覆蓋九江8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整個智慧水務工程分兩期建設。一期完成白水湖、兩河、長江排口三個片區的智慧水務監測布點方案設計和監測設備采購安裝;現有廠站數據采集配套設備和大屏展示系統設備的采購。二期完成排水系統涉水資產數字化建庫;排水系統智能感知體系建設;兩湖片區監測布點方案設計和監測設備采購安裝;監測感知數據集成接入平臺;排水運行診斷預警模型構建;智慧水務平臺建設等。通過智慧水務建設將九江打造成全國黑臭水體整治和長江大保護項目運行管理的典范和標桿。
岳陽水管家智慧管控項目聚焦岳陽市東風湖片區廠站網湖一體化調度與水務運營管理,自主研發部署了岳陽智慧水管家一期平臺與綜合展示系統,通過水務資產數字化管理、實時監控、運維管理、一體化調度,實現了“全面感知-科學評估-智能預警-調度決策”的閉環管理。在資產管理方面,實現了東風湖片區污水廠、排水管網、泵站、調蓄池等水務資產全入庫;在運行監管方面,部署流量、液位、水質等監測設備,實現水務動態全感知、問題及時發現與溯源診斷;在運維管理方面,實現廠-站-網-湖一體化日常巡檢養護,人員軌跡智能跟蹤,提升水務運營水平和效益;在一體化調度方面,結合模型對管網上下游水量、水質惡化等的追溯式對比分析,實現風險預警、調度尋優、智能決策,提升精細化調度管控能力和協同效率。
以水務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為目標,通過打通數據流、業務流,將供水、排水資產系統性管理起來、業務串聯起來,廠網河聯動起來,實現供排服務到家、廠網河一體化運營管控。并進一步聚焦廠內,實現污水廠少人、無人運營;污泥廠智慧運營管控,形成水管家智慧管控統一平臺和調度中心,實現一體化運維、智慧化調度、精細化管理。
精品案例6·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BIM+GIS咨詢項目
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機場工程是國家發改委、民航局和自治區“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新建50萬平方米的北區航站樓、綜合交通中心和停車樓、177個機位的站坪以及機務維修、消防救援等輔助生產生活設施,是全國首例采用PPP模式和全生命周期BIM+GIS應用的大型樞紐機場項目。
三峽上海院承擔全過程BIM+GIS咨詢服務,創新建設理念和運管模式,形成全過程BIM+GIS信息整合的機場一張圖全面覆蓋機場空側、航站樓、陸側區域,實現對航班、旅客、行李、車輛的精細化、協同化、可視化、智能化的運行與管理,切實為機場建設提供數字化支撐、為“四型機場”建設探索有效實施路徑。
作為國內首個應用BIM技術的滑雪中心建設項目,上海院面對無標準、無參照等困難和挑戰,開展基于統一協同平臺的三維設計工作,各專業互相協作,成果實時共享,克服建設工期緊、施工范圍大、作業環境復雜、管理維度多等工程難題,高質高效完成了C1雪道、競技結束區、山頂平臺、C索道全專業模型建立與連接線道路施工階段三維模型創建,成功實現碰撞檢測分析及三維管線優化、工程量計算、三維出圖、土方平衡分析、施工仿真模擬和漫游動畫,保障業主方完成施工組織優化、重要時間節點施工驗收等任務,切實推動了項目建設降本增效提質,為我國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增添了一項“工程+數字”深度融合的示范案例。
本項目先后獲得奔特力(Bentley)“2019年Bentley全球基礎設施年度光輝大獎賽巖土工程領域BIM進步獎”、三峽集團“2021年度集團公司優秀數字化項目二等獎”等榮譽。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解決珠三角水資源供需矛盾、全面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的國家級水利工程,也是水利部打造數字化示范試點的重要項目之一,上海院承擔該工程全生命周期BIM+GIS咨詢服務。
錨定“打造新時代生態智慧水利工程”總體目標,項目組精心規劃BIM+GIS咨詢服務,匠心打造全生命周期BIM+GIS系統平臺,全面夯實珠三角工程智慧化建設之基。通過編制發布BIM+GIS實施指南和標準體系、對各參建單位提供全過程BIM咨詢和數據審核服務,使得業務應用系統數據和工程數字化模型在全線統一的編碼基礎上達到構件級關聯,依托開發的BIM+GIS支撐平臺和工程數字門戶實現數據和應用集成,同時為工程PMIS、智慧監管、安全監測、征地移民等信息化系統提供數據可視化支撐,借助安全、進度、質量和資金態勢分析,為工程建設單位提供決策支持,為BIM技術賦能智慧水利建設打造模范新樣板。
本項目獲得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協會2021年“智水杯”全國水工程BIM應用大賽“建管與施工BIM應用獎金獎”。
基于三峽集團大壩安全“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原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 手段,有效融合大壩安全綜合管理和安全監測管理,搭建大壩安全業務全鏈條全流程管理載體,為集團公司、涉壩二級單位、大壩運行(建設)單位3個層級的大壩安全人員提供實時監測、流程管控和信息匯集查詢等有力技術支撐,推動集團境內外64座水電站大壩安全信息及時、準確和完整流轉,促進大壩安全管理實現數字化、標準化、科學化轉型升級,為進一步挖掘大壩數據資產、發揮數據價值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項目也創下了多個國內之最:是國內覆蓋相關業務范圍最廣、覆蓋區域最廣、單壩監測點數量最多的數字化平臺,是國內大壩安全領域首個取得第三級等級保護、首個采用完全B/S開發與微服務架構的系統,是我國首個采用云端服務模式的集團級大壩安全管理系統。
本項目發明專利1項、發表科技論文3篇,獲得三峽集團“2021年度集團公司優秀數字化項目二等獎”。
聚焦“雙碳” 背景下數字孿生理念賦能BIM+GIS風場運營管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前沿技術與海上風電業務的深度融合,開創性打造具有風場導航、態勢感知、資產管理三大核心功能的數字化平臺,真正實現數據在管理、建模、計算等環節中的互聯與共享,建立標準化的海上風電數字化設計流程,解決多專業復雜協同、三維模型與計算模型互聯、復雜結構設計等難題,形成海上風電場全專業數字化模型,為智慧風場的建設打下扎實的技術基礎。
本項目先后獲得奔特力 (Bentley)“2019全球基礎設施年度光輝大獎(海洋工程領域)”“2021基礎設施數字化光輝大獎賽應用創始人榮耀獎”、三峽集團“第四屆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信息協會“2021能源企業信息化創新成果與實踐案例”等榮譽。
本項目為三峽集團“十四五”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以工程資產管理、工程全生命周期覆蓋為目標,開展工程數字化、數據資產化、資產服務化、服務價值化模式探索和技術攻關。通過項目,編制了工程數字化應用規劃及相關分類編碼標準等,研發工程數字資產管理平臺,依托向家壩和白鶴灘兩大工程開展已建和在建數字水電站的示范應用,積極開展工程數字資產交付和工程檔案數字化移交模式探索和技術攻關,深度挖掘三峽集團萬億實物工程資產數字化應用價值,在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方面開展了有益的嘗試。